《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3 13:27:11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3、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4、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验词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词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字句,研读赏析。

难点: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4教学过程

评论(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配相关中秋画面。

1、导语: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吗?(引出课文)在众多留芳千古的咏月绝唱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更为璀璨。今天,就让我们在这种唯美的图画意境和优美的音乐声中,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学生先介绍,老师再作补充,后出示幻灯片。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上学期曾学过苏轼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1、一读:生先齐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二读:生配乐初试读,生生评价,师作小结。

3、老师配乐范读。

4、三读:生配乐再齐读。

(三)问题导读,精读课文

1、赏析词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中的“宫阙”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该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谓“人间”,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2、赏析词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②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四)学生互动,解决问题

(采取分小组讨论最终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

(五)当堂训练,巩固成果

1、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 ) 朱阁( ) 绮户( ) 婵娟( )

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回顾本课堂所学内容)

教师小结: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心胸豁达、乐观积极的人。在苦闷矛盾中,问天问月问人生,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愿同学们的心灵永远像明月那样纯洁和美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关“月”的诗句

(八)齐诵全词(作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3、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三. ……此处隐藏27836个字……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5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结晶,历经千百而经久不衰,仅一轮明月就造就了多少文人墨客,让后人为之感叹、为之陶醉。那么,你能说出一些吟咏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列举一些了解的古代诗词名句)

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描写明月的诗句,可见,月亮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思绪、太多的牵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被称千古绝唱的咏月咏中秋作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朝的词评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隐业话后集》中这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里面写了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明月几时有》。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看课件,教师作适当点拔(为人耿直率真的苏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虽然22岁就中进士,入朝为官,但他始终不能迎合皇帝和当时王安石领导的新法,以至一贬再贬,在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正北上密州,二人终不得见,正值中秋,作者仰望明月,睹物思人,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2、复习以前学过的作品?(对于这样一篇名篇,大家一定回家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进入前提测评)

三、前提测评

指名读,跟读

(让我们一起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四、朗读训练

1、课件播放一遍

2、学生读

3、齐读

(体会了这首词朗读的优美,不免让我们更急切的了解词的内容,下面我们分成小组,借课下注释来疏通一下文句)

五:思考讨论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答案:明亮

③讲解"想象"的定义。

④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从"天河现水牛"图创造出"牛郎织女"图。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作者运用联想想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情境,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境,请大家来谈一谈)

(配乐朗读欣赏范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优美的意境仿佛让我们走入了一个仙境,让我们感叹、让我们感动,感动之余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体会作者通过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在文学界倍受推崇,在音乐界也倍受青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下这首由苏轼作词的歌曲明月几时有)

九、音乐欣赏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苏轼做到了,他让我们的某种情绪更适合于表达,我们应该记住这篇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更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人物苏轼)往下我们总结一下今天的这篇课文

七、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结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失败进,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用一颗乐观旷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最后,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拥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