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上完了第三次研究课,我们五、六年级组的全体语文老师和王玲主任、赖天惠主任、外聘专家祝传武老师围坐在一起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探讨。祝老师说:“小学生学古文是当今提倡经典诵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重大意义自不待说。问题是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小古文的有效教学,是完全承传传统的串讲法,走“师本”路线,还是以坚守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生本”路线为主,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做出的选择,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杨老师的一些引导策略,如读为首法、突破重点、新旧联系、古今沟通、温故知新、有效拓展、资源链接、学生实践等,都为践行效果所证明是极可宝贵的探索。”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朗读的方法传授贯穿始终。
教师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并且指导无痕:师生合作读,男女对读,想画面读,走进故事背景体会情感读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了文本。学生朗读的水平也在渐渐提高。
二、资料补充,增强趣味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变得比第一次浓厚了。
三、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教师没有针对本节课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但对现代儿童来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走了思想的极端?伯牙琴弹得这么好,还会有新的知音,倘若就此放弃了自己的终生追求,值得吗?可否让儿童“劝劝伯牙”也写上一段话呢?教师若能引导儿童解放思想,启发他们的个性化解读,当是今天语文教学的追求。所以针对这一话题,准备在下一次教学中得以尝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继续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并试着背诵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本文是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 ……此处隐藏10222个字……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我想我们仍需要不断追求,在磨课、上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把遗憾降到最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4《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补充关于子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感情朗读——感悟——个性朗读” 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对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不能灵活地把握课堂生成调节教学设计影响了课的精彩。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课这样的活动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
1、读写结合,渗透方法。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充分体现“指向习作的阅读性教学”这个理念,将学生的“读”和“写”充分结合,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不断地强化学生“说”和“写”的意识,整节课一共有三次比较完整的读写结合点,比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说一说课文大意,这就是对课文一次扩写,在学生们的想象中,故事的人物或情节变得更加的生动、丰满;在体会知音的默契和心有灵犀时,我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进行仿写或者改写,通过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等词语,进一步体会了知音之默契。“授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引导学生读写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传授学习方法,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并加以板书:扩写 仿写 补写 ,及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反复朗读,体验文言文之美。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尤其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本课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尤其注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的停顿,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体验到了古文的韵味。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子期死”这一句话,通过学生不同的朗读,那种缓慢、沉重、悲伤的语调很自然的就出来了,这时,再来感受人物情绪,更加能体会到伯牙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3、以乐带情,声情并茂。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的教学中,我加入了几次背景音乐,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略带悲伤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音乐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4、拓补资料,丰盈文本。张伟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拓补法”教学法,就是充分运用教学资料,多退少补,以期达到高效的课堂。本课的教学中,我就用了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接着由同学读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个补充资料虽然简单,但它对学生体会课文人物情感及升华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朗读完这一段话之后,同学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丰富的表情,凝重、悲伤、哀叹……整个课堂就像一个情景再现一样,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憾。首先,我对课堂语言的把握和设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理解时,不够沉着,不够机智,而且过渡性语言说得不够流畅,有点走教案的倾向。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是课堂上的生成,我的评价语言就显得匮乏、无效,这也是我的一个巨大的缺陷,张教授讲的着三种方式(归纳式、引导式、激励式)我就会用归纳式,也就是总结式,而恰恰这种方式是最老套和无效的,我想,这些应该是我以后改进和学习的一个侧重点。其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不够灵敏,没有及时应对和改变教学方法。就像老师们所说的,学生在读“峨峨兮若泰山”这句时,就是三番五次的不会停顿,一直把“兮若”连在一起,我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一点就没有做好,这个问题我完全能够发现和改正,但是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可能光顾着走教案去了。
讲课虽然已经结束了,可是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却刚刚开始,相信每一次锻炼都会成为我的新起点,我会一直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让我的教学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