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0 07:33:21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恒、李吉林、蒋军晶等名师的实录,我知道,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是不能将他们的设计生搬硬套的。

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可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可是哥哥的话让我知道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择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知道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心情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心情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这样设计,这是个尝试。我想,让孩子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课文,用自己的感情和声音反射姑娘和贝多芬内心,去理解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的过程。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 ……此处隐藏8919个字……盲姑娘的神态和语言,来从中悟出些什么。

对教师而言,教学本身应是一种对话,对话中既没有无所不知的圣人,也没有完全无知的愚人,对话过程应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陈述理由,去留意生活,大胆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好几次,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可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可是哥哥的话让我知道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择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知道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在反复的试讲中,我也不断反思一些问题。

怎样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语言调动孩子的情绪。平淡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乏味。当老师自身的语言抑扬顿挫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能够自然地引领孩子进入课堂,进入学习状态。

用微笑拉进师生的距离。一堂课下来,如果教师一直板着脸,无形之中孩子就会疏远你,从而产生一些厌学情绪,因为他觉得老师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老师,就更不会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了。

用评价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回答一个问题,最期望的就是老师给他一个针对他回答的恰当的评价。当你的评价给他以肯定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成就感;当你的评价给他以鼓励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当你的评价给他以建议的时候,他会有学习的方向。可当你的评价给他以批评的时候,他会有挫败感,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当你没有评价的时候,他会失落,因为他没有引起你的重视,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尽力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月光曲》一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必须的距离,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猜想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学生以前听过,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课题上来,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在品读体验环节,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的。反复体会盲姑娘和哥哥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在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几句。在这地方学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极少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可能我引导的不够,激情不够,没有把这种氛围渲染好,所以才导致这样了。

最后拓展延伸时间有点紧,处理的很仓促。

以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月光曲》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